第(1/3)页 八月的京城,热浪裹挟着蝉鸣。 某协会会议室里,空调冷气开得很足,却吹不散空气中的凝重。 副会长王明远将一份报告摔在桌上:“江省这一仗,我们输得难看。” “主要是他们太会煽动民意......”调研组长小心翼翼地解释。 “民意?”王明远冷笑一声,“一群乌合之众。” 这时,宣传处长李强推门而入:“会长,舆情监测显示,江省联赛的热度还在上升。特别是那个咱们去考察事件后,他们的形象更正面了。” 王明远眯起眼睛:“既然正面打不过,那就换个打法。” 三天后,京城某体育论坛突然出现一个匿名帖子:《技术流解析:江省足球到底在踢什么?》 帖子作者自称“资深青训教练”,用大量技术术语分析了江省联赛的比赛录像: “传球成功率仅65%,远低于职业联赛的80%标准; 战术体系混乱,基本依靠个人能力; 防守组织松散,完全依靠身体对抗......” 帖子最后总结:“这种粗放式的足球,除了煽动情绪,对技术提升毫无益处。” 这个帖子很快被多个体育大V转发。 其中,知名足球评论员张指导的点评最具杀伤力: “看了几场江省联赛,说实话很失望。除了满场飞奔,看不到任何战术素养。 如果我们业余足球都按这个路子发展,国家足球永远没有希望。” 这些言论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在网络上激起层层涟漪。 在江省,第一个注意到这些言论的是赵晓雯。 “主任,京城那边开始泼脏水了。”她拿着平板电脑冲进总编办公室。 总编仔细看完那些文章,眉头紧锁:“这是有组织的行动。你写篇回应,但要把握好分寸。” 当天下午,《江省日报》体育版刊登了赵晓雯的评论文章:《别用职业的尺子,量草根的温度》。 文章写道:“江省联赛从来不以技术自诩,我们追求的是让足球回归大众。 在这里,快递员、教师、工人都能享受足球的快乐,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成功。” 但这篇温和的回应,反而让京城的攻势更加猛烈。 第二天,某专业体育网站发布了更详细的“技术分析报告”。 报告对比了江省联赛和国内青训联赛的数据,结论是:“江省联赛的技术水平,仅相当于U15青训队。” 这条新闻被大量转发,标题一个比一个惊悚: 《震惊!火爆全国的江省联赛水平如此不堪》 《专家呼吁:别被表象迷惑,江省足球存在严重技术缺陷》 在吕州一家球迷酒吧,电视机里正在播放京城某体育频道的访谈节目。 “江省联赛的火爆,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悲哀。”嘉宾是某退役国脚,“说明我们的群众太久没有看到真正的足球了。” “砰!”一个啤酒杯重重砸在桌上。 “放他娘的屁!”老球迷王大爷气得满脸通红,“他们踢得好?踢得好怎么连香蕉国都输?” 酒吧里顿时炸开了锅。 “就是!海参队那群大爷踢得那叫一个臭,还好意思说我们?” “我们踢得再差,至少对得起胸前的队徽!” 同样的场景在全省各地上演。 工真市机械厂的食堂里,工友们围着手机愤愤不平; 第(1/3)页